香港學童閱讀能力在二○一八年PISA評比拿下全球第四,高成就與低成就學生僅差五十九分。在香港推動閱讀教育逾廿年的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退休教授謝錫金接受越洋專訪說,香港政府由上而下提升教師閱讀教學力,並鼓勵家長再忙都要陪孩子共讀,是香港學童閱讀能力陡升關鍵因素。
香港一九九七年回歸後才開始落實中文閱讀教育,全球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排名從二○○一年第十四,到二○一一年搶下冠軍,值得國內取經。
廿年前,謝錫金揭露香港閱讀能力全球排名,隔日媒體以頭版標題「香港閱讀力差過窮國」報導,促使香港政府指派教育部副部長規畫閱讀教育政策。
「香港家長參與孩童閱讀的程度,讓多個歐洲參訪團驚豔。」謝錫金說,當時官方或坊間辦閱讀座談會,常吸引上千家長帶孩子聆聽;港府曾出版「愉快閱讀:家長教育培訓便覽」,談閱讀教養要領,並參考台灣「說故事媽媽」,但推行得更徹底,邀家長輪流駐點校內圖書館,投入更長時間伴讀。
謝錫金說,「全面提升閱讀力,才能締造高分群、減少低分群」,港府多年前也開放學校設計閱讀課程,幫學生讀懂眼前的書本,進而喜歡閱讀。
不少國家都在設法讓書本走進更多家庭。中原大學人文與教育學院通識中心講座教授兼圖書館館長陳昭珍舉美國為例,門德爾頌醫師的研究團隊與紐約市議會合作,展開「城裡最初的讀者」(City’s First Readers)計畫,在市立圖書館與托嬰中心推動早期讀寫。
陳昭珍說,隨後美國很多地方都有該計畫,如聖地牙哥市議會與市圖有「幼兒園前的一千本書」計畫,參加免費閱讀的市民每周都會收到適合孩子年紀的書單以及親子共讀指南,父母每陪孩子讀完一百本書,孩子就會得到一條「聰明彩帶」。
台灣閱讀協會常務理事葉嘉青則以日本為例,有些圖書館與醫院健兒門診合作,將圖書館的書帶進候診區,由閱讀老師及志工講解與示範親子共讀方法,並贈送閱讀禮袋。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