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30多度的夜晚,5點7坪的小閣樓擠了十多名學童,這是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旭海小學堂」的日常。在擔心電費過高、無法打開冷氣的夜晚,學童擠在唯一的吊扇底下,設法在悶熱的空氣中,分到一點點奢侈的涼風。
錢在刀口上 掙扎於必需品與電費間
連日高溫,不少國人已打開冷氣,但在台灣各個角落仍有許多的家庭與社會機構,不僅開不起冷氣,電費負擔還排擠了他們生活必需品的預算,落入了「能源弱勢」的困境。
2011年福島核災後,各國紛紛推動能源轉型,但在轉型過程中卻常犧牲了弱勢者的權益。像是德國就因為推動能源轉型,持續走高的電價導致「能源貧窮」,2018年,德國有34.4萬戶家庭因付不起電費而遭斷電,在德國寒冷的冬天,這些家庭連基本的取暖設備都無法使用。
電費逾可支配所得10% 就是能源弱勢
能源貧窮是指一個家庭的電力、供暖、冷氣等能源開支,超過可支配所得的10%。聯合報系願景工程調查顯示,我國因電價相對較低,目前還未達到能源貧窮的標準,加上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調漲電價的可能性低,但目前台電仍處虧損,加上未來再生能源比重提高,近年各界呼籲要注意台灣電價走升對弱勢族群的衝擊。
獲贈二手家電 反而更耗電又破財
台灣不少社福團體與中低收入戶,接收外界捐贈的二手電器,其中不少老舊的冷氣與冰箱產生的電費,反而成為受捐贈者的龐大負擔,加劇了能源弱勢的問題。
獨居老人省電費 家裡沒水又沒電
能源弱勢遍及各地。在屏東,旭海小學堂課輔班電費超過捐款的兩成,每月的收入都必須在「開冷氣」與「買食物」之間掙扎;在牡丹,獨居老人為省錢,家中沒接水電多年,只能靠居服員接到外面洗澡。
旭海偏遠小漁村 人口外流資源少
旭海是座偏遠小漁村,青壯人口嚴重外流,村內非老即小,在旭海長大的「芳姊」潘儀芳,返鄉成立旭海小學堂近25年,除了陪伴放學後的孩童們做功課、學才藝、吃晚餐,二樓有幾台電腦讓學童課後遠距教學,孩子的父母生病,或家中的大人外出時,也會夜宿教室。
旭海小學堂去年多了一處空間大一些的鐵皮屋,讓阿公與阿嬤也能在這裡用餐、聚會,38名幼童、42名長者,開始有了寬裕些的空間。不過一到夏天,鐵皮屋下的高溫讓人難以承受,阿公阿嬤移到戶外的樹下乘涼,在室內寫作業的孩童因為高溫而躁動。
夏季電費月破2萬 影響孩童吃飯錢
旭海小學堂不是沒有冷氣,但除非熱到大家都受不了,沒有人敢打開冷氣,因為每當夏季電價來臨時,每月超過2萬元的電費,幾乎超過小學堂的捐款與義賣收入的兩成。若電費超支,影響的就是處於發育中的孩童每日的餐食費。
台電節能工程師徐梧喬說,旭海小學堂用電量前三名是冷氣、熱水器和冰箱,改善方案可以改成變頻冷氣、熱水器加裝時控開關,冰箱別裝太滿、離牆遠一些,鐵皮屋上可裝灑水器降溫。
「變頻冷氣省電,但哪買得起」
「我們知道變頻較省電,但哪買得起?」潘儀芳苦笑,經費捉襟見肘,已經難以購置新電器,善心人士捐贈的還能用就省著用。熱水器保持開啟,是因老人家若失禁,需要即時用熱水清理。小學堂幾年前曾嘗試裝設太陽能,但旭海當地的日照不穩、孩子們曾因此無法洗熱水澡,半年後放棄。灑水雖有助降溫,但水費又是一筆負擔。
旭海小學堂的故事,是台灣眾多能源弱勢的縮影。今年台灣電價上調的機會很低,但未來若電價走高,他們該怎麼辦?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推出「搶救能源弱勢」專題,試圖找出解方。
更多願景工程【搶救能源弱勢】報導請見下方連結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