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教育 偏鄉教育 愛不間斷
補救成效低 搶救偏鄉教育得打破3大迷思
  • 標準

補救成效低 搶救偏鄉教育得打破3大迷思

2018-06-30 聯合報/記者林秀姿專題報導

過去教育主管單對偏鄉教育問題,多只看到學習成就低落、教師流動率高等,於是再加預算的補救教學、數位教學就成了最常用的方法。然而,經過教學現場老師、社工,以及眾多民間團體與學者的觀察,教育部及社會大眾必須打破三大迷思,才能挽救偏鄉教育危機:

迷思1 補救教學 把急診當正常醫療

台灣為了挽救偏鄉成績低落學童,每年投入十五億元為學生補救教學,但是成績並無顯著提升,「補救教學是急診,教育部卻當正常醫療。」台東縣溫泉國小校長吳正成直言,老師能不能在白天上課時,讓學生完成該學習的?而不是把學生留下來,用同一套教材、同一種教法重複教學,只是浪費公帑、師生時間,也讓偏鄉兒更挫折。

台東縣五年前推動減法英語教學,課程減半的教學法讓學生成績明顯提升,升上國中也不輸其他人,目前已推廣至高雄、新竹與苗栗等地區。負責師訓的實踐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說,教師必須增能,想辦法在教室內把學生教會,用正常醫療取代急診。

迷思2 「成績提昇,更要健全孩童人格」

數位學習在台灣喊得震天價響,但是數位科技並不是教室內的一切。翻轉教室創始人強納森柏格曼(Jonathan Bergmann)說,曾有老師使用電子白板教學,講得天花亂墜,但是學生下課後仍一頭霧水。曾加入數位學伴概念的博幼基金會,也發現偏鄉學童面對電腦螢幕裡的大學生,貌似專心聽課,但電腦螢幕外的手卻在做別的事。

「學生需要耐心陪伴,」博幼基金會執行長陳良枝說,有學習動機的孩子可以透過數位自學,但是偏鄉的學童,學習動機低落,無法藉由數位翻轉人生。

永齡基金會在全台已有十七所希望小學,每年透過課輔老師、上百位全職社工照顧三、四千個學童。雖然捐助永齡基金會的鴻海集團是電子業,但基金會不只強調數位教學,更投入大批志工,陪伴偏鄉兒;執行長劉宥彤觀察,偏鄉學童的生活困境,不會因為網路出現、老師上傳教學影片,就能翻轉人生。

偏鄉學童學習成就低落,來自環境的不穩定。包括家庭的缺角、雙親的失業問題,還有學校老師的流動。成績提升不代表學童人格發展健全,不代表未來一片坦途。劉宥彤說,唯一的方式是把他們當成「我們的孩子」,讓學童知道社會從沒有放棄他們,有人願意花時間陪伴、教導。

迷思3 援助小校 社區沒落也是白搭

「小學是社區的中心,」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陳以亨強調,過去為了解決偏鄉教育問題,民間投入許多物質、設備資源給學校,但仍挽救不了偏鄉小校遭裁併。因此,思維必須翻轉,城鄉差距來自偏鄉社區產業沒落,先活絡社區,吸引年輕人返鄉定居,帶來新生兒,學校才不會被裁廢。

有一句諺語說:「拉拔一個孩子長大,需要整個村落的力量。」台灣偏鄉也欣見許多生力軍,他們年輕、熱情,開始前進偏鄉,帶來各種改變。包括大學生協助社區產業升級,讓社區裡的小學不被裁廢;還有許多八年級的年輕社工,他們看見不同於自己世界的偏鄉弱勢兒,給予陪伴與關懷,讓他們走上正途。

翻轉學習創始人強納森.柏格曼將來台專題演講,並和在第一線推動翻轉教學的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中山女高教師張輝誠、永齡基金會希望小學教學暨師培組諮詢委員何鳳珠分享交流,歡迎師生、家長以及所有關心教育的社會大眾參加。
時間:2016/04/17(日)14:00~17:20
地點:台北三創生活園區12樓
詳細活動資訊請見官網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