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才是硬道理』的國教對偏鄉教育而言是霸凌。」彰化二水國中老師楊傳峰指出,學生在國中小可能累積了音樂、美術等社團成就,但到升高中時卻因學業成績「不得其門而入」,對老師而言也是打擊。如何讓教育能「十二年一貫」,不在國中升高中階段失去機會,是讓偏鄉孩子翻轉、維繫老師教學熱情的重要課題。
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舉辦「偏鄉教育行動論壇」,第二場「教學翻轉—熱情與挑戰」邀請為台灣而教(TFT)創辦人劉安婷、彰化二水國中老師楊傳峰、實踐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及政大教授詹志禹到場座談。楊傳峰以第一線實務經驗觀察,認為偏鄉學生需要的是條「打通的道路」。
楊傳峰表示,學校有很多特色社團,學生可以在其中有所表現、產生成就感,但碰到升學考時,這些統統沒用,路就不通了,「可否讓學生的社團成就,當成升學輔具?」而不是只將學習局限在國英數社自等學科。
陳超明也指出,翻轉是要改變體制、改變意識形態,「以教會代替教完」,讓學生來決定老師的教學進度,但「教會」需要老師花更多時間準備課程、追蹤學生進步情況,體制內很難做到;差異化教學不應該只是形式的差異化,而是體制的差異,「讓偏鄉孩子有發揮能力的機會。」
陳超明舉例,在台東偏鄉非正規老師的教學效果非常好,不輸正規老師,偏鄉地區不一定非用考試招聘的老師不可,應該要有彈性合理的做法。
詹志禹表示,如何讓偏鄉有好的師資、又能留下來,除了要有留才機制,例如減少行政量、解決當偏鄉教師有家庭後可能面臨的困境,甄選制度也應更有彈性,對於熟悉偏鄉且有志投入教職的在地人士應該要給予機會,更應該思考如何讓偏鄉教育能「十二年一貫」。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