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多數人可能只知道是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但這個人口只有台北市一半、土地是三小中最小的國家,經濟實力卻是三小最強,世界銀行將她列為高收入國家,英國「經濟學人」稱她為科技領導者。十九年前,所有學校就有寬頻可上網,七年前,它成為全球第一個將資訊教育延伸至小學的國家。現在,他們從幼稚園就開始教了。
愛沙尼亞高中以下的資訊科技教育,由資訊教育基金會(HITSA,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undation of Education)統籌,這個由教育及研究部與資訊基金會合組的機構,成員還包括大學及財經部會。
HITSA就設於愛沙尼亞含金量最高的塔林科學園區Tehnopol中心。HITSA主席黑莉阿布恰畢安(Heli Aru-Chabilan)指出,愛沙尼亞獨立之初百廢待舉,是三位先進洞燭機先,認為愛沙尼亞要趕快成為「數位社會」,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所以從一九九六年開始推動教育資訊化。
不要忘了,那個年代沒幾人聽過google,還要好幾年後臉書才誕生。
資訊科技 培訓種子教師
一開始,愛沙尼亞是從教室電腦設備及網路布建著手。但人們立刻就體認到,師資才是最重要關鍵,於是幾乎同時,就找了一批熟悉資訊科技的老師培訓,再由他們去教其他人。
今日的HITSA的工作分三塊,一是老師資訊能力養成及訓練,二是擬定教學綱要,三是教學設備支援。愛沙尼亞雖是小國,也有台灣的一點三倍大,為讓偏遠地區老師有問題時不致求助無門,每個郡都至少有一至三位種子教師。
程式教育 隨時皆可修改
二○一二年,愛沙尼亞開始「程式老虎」(ProgeTiiger)計畫,當時有二十間國中小學師生參與,現在這套程式教育已延伸至幼稚園。
台灣八月上路的一○八課綱內容字斟句酌,經過兩年半討論才定案,那愛沙尼亞呢?
程式老虎計畫主持人克莉絲堤莎倫(Kristi Salum)聽了台灣作法後,覺得不可思議。「在愛沙尼亞,隨時都可以修改啊!」她表示,老師們的回饋是修改的重要依據。而且,「最近兩、三年,有些學校資訊課也開始讓學生教學生。」她說,「很多新科技老師要學才能懂,但有些孩子卻已能輕鬆掌握,由這些領先的孩子教其他同學,效果比想像中還好。」
融入科技 7成幼園都教
回顧愛沙尼亞資訊教育走過的這廿三年,最大收穫為何?黑莉說,「應該是我們在有限資源下,老師們開發出許多很有創意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學到可從容面對未來世界的能力;今天全愛沙尼亞只剩百分之五老師上課不使用科技資源,九成以上老師都很熟悉科技融入教學,百分之七十的幼稚園有資訊教學,超過百分之卅學生進修如編寫程式、3D列印等更複雜課程。」而且,從明年開始,愛沙尼亞的資訊教育將開始推行終身學習。
對於愛沙尼亞的數位化程度,在塔林理工大學念法律系的台灣學生葉姿婷形容,「大開眼界」。她應徵現在工作的Veriff公司時,三關面試,全在電腦上完成;她是到上班那天,才第一次看到公司的人。她公司的CEO才廿三歲還是大學生,有二百多名員工,客戶遍及全球,已是愛沙尼亞新創明星,創業的點子,十七歲時就已在CEO腦子裡。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