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教育 3C破壞王 父母難為
不給平板就搗蛋!沉迷3C心理發展至少有3隱憂
  • 標準

不給平板就搗蛋!沉迷3C心理發展至少有3隱憂

2019-09-23 聯合報/記者羅真╱即時報導

3歲的男孩小淘氣(化名)出生不久就會使用平板電腦,一接觸就一發不可收拾。每當爸爸媽媽從他手中抽走,他就喧嘩哭鬧,爸媽拗不過他又將平板塞還給他。隨著時間累積,他的個性越來越執拗,甚至爸媽不給平板,他就在眾目睽睽下躺在馬路中間放聲大哭;小淘氣的爸媽當下將平板塞給他,再輸了一次。

這是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職能治療室遇過的個案。台大醫院職能治療師諶冠潔說,爸媽每每將平板塞還給孩子的舉動,其實在告訴孩子「哭,就能立即獲得滿足」,長期下來將強化親子間對這件事的衝突。

以上述危險情境來說,較好的作法是立刻將孩子抱到安全的地方讓他哭完,再給他另個停止哭泣的誘因,總之要堅持原則,才能讓孩子瞭解父母的底線。

類似小淘氣的情形,或許很多家長都不陌生,也相當頭疼。究竟3C產品為何如此讓人著迷?孩子如何演變到如此愛不釋手?家長又該如何教養比較適當?

台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雷庚玲說,3C產品令人著迷,一個解釋角度認為這與「即時回饋」的特性有關。早在20世界初,行為學派心理學家就觀察到,人或動物若察覺到作了一個舉動就能即時獲得滿足,得知兩者間的關聯性(contingency)後,就會使作這個動作的行為被增強。

舉例來說,當老鼠發現按下這顆按鈕就立刻有食物,就會傾向一直按;同樣地,當孩子知道觸控螢幕就能獲得聲光刺激滿足,就會傾向重複這樣的觸控行為。

真實人生中似乎沒有這麼多的即時回饋,像是爬行或走路,必須經過相當的努力才能達到手眼與肌肉協調;讀書寫字,必須經過漫長的理解、記憶、內化才能獲得好的成績。「相對地,手機、平板的世界沒有這麼多挫折,人們能毫不費力獲得滿足,因此不斷吸引人深陷其中。」

除了3C產品本身的特性,孩子的環境條件也可能影響他們不願放手。諶冠潔在臨床上觀察到,許多沉迷3C產品的孩子家中玩具不夠多、一天的活動安排少,或者家長本身就是手機與平板的重度使用者,因此增加孩子接觸手遊與沉迷的機會。

沉迷3C產品的隱憂,就心理發展角度而言至少有三個。雷庚玲說,第一,當孩子習慣作出動作後就立即獲得回應,對日常可獲得的即時回饋量便有錯誤的期待,未來在學校生活若得不到同樣多的即時回饋,就可能失去耐心,在社會互動與課業學習上受挫,也讓老師的班級經營面臨挑戰。

其次,過度沉迷的孩子有可能無法好好習得社會情緒。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名譽教授艾克曼(Paul Ekman)曾指出人類有7種面部表情特徵明顯的「基本情緒」,包括哀傷、生氣、驚訝 、害怕、嫌惡、輕蔑和愉快,但人的情緒遠不只這幾種,還有尷尬、害羞、驕傲、慚愧、委屈等所謂「自我意識情緒」,且人人表現的方式不盡相同,光要讀懂對方情緒,就需要自幼從大量的社會互動經驗中慢慢習得。

若花大量時間在平版上、減少與人面對面互動,孩子即使熟稔各種網路表情符號、動態貼圖,也無法嫻熟於識別、瞭解、評估、與傳達人際互動中的情緒。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納斯(Cliff Nass)於2012年發表大型研究,調查北美地區3461個8至12歲女孩,結果顯示,重度使用網路的孩子比較常在與人面對面相處時自顧自地用手機,較容易覺得自己不太正常,較容易接觸到父母所謂的壞朋友,也較容易睡不好。

第三個隱憂是注意力與學習力雙雙降低。在學的孩子使用3C產品經常一次進行多項工作,例如邊看網路影片、邊跟網友聊天、邊聽音樂、邊注意手機是否有電話進來、邊上網查資料、打字寫作業。

有影像學研究顯示,同一時間進行多工情況下,人們大腦中頂葉與額葉大量的區域同時被活化,但作為理性思考與指令管理中樞的前額葉區域卻未明顯被活化。這意味著,大腦必須在同一時間消耗大量能量,但效率可能差強人意。反倒一次只作一件事的人,大腦中僅前額葉區域活化,顯示專注單一工作的做事效率較高。

長期沉迷3C,對生理發展也有負面影響。諶冠潔說,孩子從出生開始就要透過觸覺、聽覺、嗅覺、味覺等認識外在世界,要經過實際練習,並藉由多次失敗經驗回饋大腦,大腦才會整合感覺訊息,下一次就更知道要做出什麼樣的反應才適當。如若缺乏實際練習,未來的生活適應能力將大大受限。

要避免孩子耽溺在3C產品建構的虛擬世界,諶冠潔依據臨床經驗給家長三大建議:

第一,要為孩子多準備些玩具,可至親子館租借,或至二手玩具社團購買較省荷包;出門時,可帶上貼紙書、六面拼圖、故事書、水性顏料等,孩子邊玩家長也有機會邊聚餐聊天。

第二,待孩子稍懂事以後,應與孩子共同溝通出一個雙方同意的、適當的限制,例如每天玩半小時,時間一到就很有原則地收起手機或平板電腦。

第三,父母應以身作則,別要求孩子少用,卻在孩子面前滑手機,以免打壞規則更打壞信任。

雷庚玲建議,可安排多樣而固定的家庭活動,像是體能、藝術都很好,讓孩子在父母的陪伴與鼓勵下有機會探索與培養其他興趣。

較大的孩子多必須上網才能完成學校作業或與同儕有共同話題,此時家長除可對電腦、手機的軟體功能作一定的限制,也可在與孩子商談後訂下雙方皆同意的手機使用親子契約,在契約規則內給予孩子使用的自由度,但若孩子越限,也絕對遵循契約內的罰則。如此一來,孩子能在成長過程中享受新科技所帶來的寬廣視界與便利,同時發展適當的情緒生活。

滑世代,到底該滑向何方?聯合報願景工程明(27日)起一連二天推出「3C破壞王」系列報導,徵求「滑世代的家長對招妙方」、「我家的無手機地帶」,幫助家長找到解方。

想要留言及更多報導請看:https://reurl.cc/6YAOM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