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社會 尋找台灣閱讀力 翻轉不讀
功利淺碟 台灣人讀手機不讀書
  • 標準

功利淺碟 台灣人讀手機不讀書

2019-03-25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何定照/專題報導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華人社會的傳統價值,但根據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民調發現,去年卻有近四成民眾一本書也沒看過,「唯有讀書高」的台灣人「不讀」了?專家認為,現代社會誘惑太多,許多人「只讀手機不讀書」;教育界認為,傳統社會賦予「讀書」太多功利目標,讀「書」被局限於念課本和應付考試,削弱孩子培養「閱讀」的興趣。

華人文化 缺乏享受閱讀樂趣

台灣閱讀協會理事長陳昭珍說,從科舉到如今的升學考試,考試領導華人對讀書的看法與方式,「唯有讀書高」反映人們認為讀書是為了金榜題名、功成名就;一旦不需考試,便失去拿起書本的動力。

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表示,華人文化缺乏「純粹享受閱讀樂趣」的素養,家長也賦予「讀書」太多功利主義,讓孩子視閱讀為負擔。

鼓勵閱讀 抽背小考揠苗助長

板橋莒光國小教師朱平瑜曾出過小學三年級自然科考題,發現兩百個孩子中僅十五個學生答對,問題不在孩子學科能力差,而是無法理解考題語意。中山女中退休教師段心儀說,許多老師開寒暑假閱讀書單,開學後以抽背或小考測試學生是否完成功課,這種「鼓勵」閱讀雖會揠苗助長,但「如果不考、不抽背,學生根本連讀都不想讀。」

長年推動閱讀的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柯華葳表示,學生不是不讀,是習慣目標達成式的功能性閱讀,像近年國高中大考考題的題幹長,須具備靜下來閱讀的能力,才能拿到高分,就是一種功能性閱讀的培養。

陳昭珍認為,翻轉學生「閱讀」看法的第一步,便是改變學校教學方式。

父母帶頭 培養親子共讀習慣

另外,柯華葳還點出,現代人愛滑手機是全球現象,但比起歐美、日本,台灣閱讀習慣更不普遍,廿、卅年前還推「酒櫃換書櫃」。朱平瑜發現,連父母在家也很少閱讀、多上網滑手機;他認為,台灣教育除要翻轉「讀書是為了考試」的觀念,還要培養親子共讀的習慣。

但柯華葳也建議,現代人既已離不開手機,不妨多教育人們如何用這方便的工具學習。

不只文字 新一代看影片學習

關注閱讀研究的台大經濟系副教授馮勃翰就說,「我們以前是查書、看書來學習,新一代是查影片、看影片來學習」。過去閱讀的功能是取得資訊和娛樂,但現在已被文字以外的媒介滿足。他以在台大數學系教高等微積分經驗為例,指出現在不少學生是以看國內外影片來學習。

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林載爵則說,這四成去年沒碰書的人非完全不讀,是只讀訊息。但這些訊息因為太短,無法累積成知識,造成人們對所有政治社會人生的反應都變成立即性、反射式,較少沉澱、延伸成系統性、深度的思考,長久下來恐使台灣「淺碟化」。

6039238.jpg

看更多報導:不讀時代 你多久沒看書了?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