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所做的「一○七年民眾閱讀行為調查」,去年有四成一的民眾沒踏進過書店,六成一沒使用過圖書館。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陳隆昊和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認為,在社群媒體發達的數位時代,圖書館和書店的某些功能遭取代,須重新創造民眾需要的價值和親近性,用全新方式引領讀者走進書的世界。
民調顯示,去年曾進過書店的人中,雖有六成五的人是因想看書、找書而到書店,但也有五成六的人只是純粹逛逛,或購買其他商品或文具;且到書店的人大多「只逛不買」,曾在書店買書者只有四成三。
面對「只逛不買」,許多書店轉向複合經營,書本甚至退居配角。陳隆昊認為,新世代書店應轉型,透過新的空間與方式凝聚民眾,引領民眾親近書籍。
社區書店 創新元素拚商機
陳隆昊認為,「社區書店」是書店可轉型的新方向。美國平均每兩萬人便擁有一家書店;政府規定不得把十一歲以下孩子單獨留在家中,許多書店具「社區托兒」功能,孩子放學後先在書店等父母,父母接孩子時也會順道看書、購書。「書店藉由創造新的價值,得到新的商機。」
至於圖書館,根據「願景工程」民調,去年曾去圖書館的人中,五成九進館原因是想借閱或閱讀書籍,且逾半數全年拜訪圖書館的次數超過八次,也有一半以上的人借了超過十本書。以上顯示,進圖書館的人閱讀情況較佳,如何讓民眾走進圖書館,成了推展閱讀的關鍵之一。
曾淑賢說,「生活圈沒有圖書館」是民眾不上圖書館的關鍵原因,台北市平均四點七萬人才有一座圖書館,但芬蘭赫爾辛基平均一點五萬人、澳洲布里斯班一點六萬人就有一座,美國西雅圖、瑞士蘇黎世、法國里昂、英國倫敦等,皆為每兩萬人有一座圖書館。
彌補不足 開放學校圖書館
曾淑賢認為,每個社區都應擁有一座公共圖書館,要彌補圖書館不足,包括提供巡迴書車、設置無人借書站,但政府經費有限,最具體可行的方式是將學校圖書館開放給社區居民,轉型為社區圖書館;近年教育部推動「學校社區化」,打開學校圖書館的大門便是「學校社區化」的最好方式。
結合生活 增設影院美術館
曾淑賢說,新世代圖書館不能只是單純的「藏書之所」,須成為「城市客廳」,吸引民眾聚集、親近書籍。她透露,台灣有七座公共圖書館準備動工,分別與電影院、體育館、美術館結合,打造成吸引市民前往的城市客廳。
「一○七年民眾閱讀行為調查」於一○七年十二月廿八日到一○八年一月三日進行,成功訪問了一千五百五十六位十二歲以上民眾,另有六百五十五人拒訪;在百分之九十五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在正負二點五個百分點以內。調查結果依十二歲以上人口之性別、年齡及縣市結構進行加權。
看更多報導:不讀時代 你多久沒看書了?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