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社會 尋找台灣閱讀力 數位新潮
無限想像 顛覆閱讀定義
  • 標準

無限想像 顛覆閱讀定義

2019-03-25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專題報導

「讓閱讀想像跳脫紙本書,管道載體就會很多元。」愈來愈多人改用手機App「聽」書、看網路影音課程「講」書、在工作坊「實作」書或在桌遊「玩」書,不但改變閱讀定義,也擴大閱讀的各種可能。

親子天下執行長何琦瑜針對聽眾量身打造多元產品,在Udemy等課程平台、乃至於去年成立的親子天下線上學校推的影音課,每年成長兩到三倍;給小孩聽故事或親子共讀的親子天下App,有十萬人下載。信誼出版社也推出App、動畫影音、從書延伸的桌遊等。

聯經出版社總經理陳芝宇表示,「政府不能只跟上電子書!」聯經前年推出彭明輝「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不少讀者反映想聽彭明輝的課,這門課於是成了「好學校」課程平台的熱門影音課;聯經與聯合報合作的「一刻鯨選」App,讓民眾用十五分鐘聽知識音頻,也獲不錯回響。

城邦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表示,台灣影音、音頻等線上付費內容成形,目標是讓讀者學會,有清楚的提綱挈領,比紙書更友善。讀者吸收知識的需求永遠都在,他預測這類內容將隨平台擴大而普遍。台大經濟系副教授馮勃翰觀察,線上課程已取代許多圖書,理財、Know-how等學習類尤其明顯。

此外,歐美近年風行有聲書,美國有聲書成長比率還大過電子書;今年台北國際書展與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合作的出版人才培訓課程,就是以有聲內容、複合出版等為主題。

但閱讀形式龐大多元,如何讓讀者和想要的閱讀類型找到彼此?馮勃翰說,目前國內讀者與想要的閱讀內容沒機會相遇。他舉例,亞馬遜網站會根據讀者過往購書跳出建議書,且非常精準;台灣網路書店配對演算法很粗糙,首頁都是自己選書,實體書店也只推自己選書,易失去讀者。

何琦瑜認為,出版人須打破同溫層,具備將知識內容產品化的企畫力和執行力,另因四到五成書籍銷售管道已不在實體書店或網站,而是在分眾化的細碎通路與社群,出版人也須有整合通路的能力。

看更多報導:不讀時代 你多久沒看書了?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