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濟成長率創六年新高,歐盟無人能及。如何支撐經濟榮景?政治風向是要求老人晚退休,「健康好好活著,認真工作」,「光靠年輕人不夠!」德國服務業工會社會政策處長克爾斯包默爾(Judith Kerschbaumer)淡定地說,「現在沒有那麼多年輕人。」
因為少子化及高齡化,德國目前勞動力短缺約一百廿萬人,儘管德國總理梅克爾承諾退休年齡不會再延至七十歲,但「多數德國人都不相信。」克爾斯包默爾說。
回顧一九九○年代,兩德統一拖累財政,經濟停滯,失業人口一度高達五百三十萬人,社會動盪;二○○三年德國總理施洛德提出《Agenda 2010》,鬆綁企業解僱條件,鼓勵老人提早退休,並推動「迷你工作(Mini-job)」、將工作拆分成好幾份「彈性工時」工作,增聘人力,以降低失業率。策略奏效,《Agenda 2010》奠定德國今日盛世。
但時移勢轉,少子化與高齡化下大缺工,老員工須延退。
德國工商總會先前倡議「經驗即未來」,鼓勵企業自發性運用中高齡人力,包括留住企業中高齡員工,提供友善環境。他說,有三分之一企業反映,已開始大量運用中高齡人力,以補足勞動力缺口。
德國工商總會勞動市場與移民部門處長哈德格(Stefan Hardege)說企業早透過企業培訓(師徒制)網羅年輕新進員工;職場上,中高齡和年輕人是互補的,沒有衝突。
黑森邦議員克拉芙以瑟蔓(Irmgard Klaff-Isselmann)觀察,德國企業發現,資深員工豐富經驗是公司資產;更重要的現實是,「德國已無法依靠自己的下一代填補勞動力空缺」,少子化下,企業根本招不到足夠的年輕員工,不僅需要中高齡員工,也需要移民。
長年提供弱勢者職訓教育的GFBM職訓中心主任皮卡特(Susanne Pikart)說,「大部分的人認為只要超過五十歲,沒人會要我了」,而今情況已不同了,政府給中高齡職訓名額愈來愈多,若是教育水準高、失業時間不長,中高齡經過職訓後再媒合就業,成功率已可達百分之五十。
六十六歲史密特(Veronika Schmidt)長年擔當「職業陪伴員」(job coaching),輔導中高齡者培訓技能、求職,並且說服企業僱用中高齡。她說,中高齡者心態也要調整,「不要被企業列出一大堆條件嚇到」,她說,依經驗只要符合四、五項,企業就會有意願僱用;「要終生學習。」
史密特也是一家人力資源公司的負責人,員工逾百分之七十年齡超過五十歲,甚至曾是失業者。中高齡「有高昂的熱情、不會亂來,並且可以獨當一面,是最可信任的員工。」
●收看更多:當「收音機世代」遇上「臉書世代」我們如何和平共處?
●「公民沙龍」時間,詳見願景工程官網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