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新世代 世代共好 首部曲-世代共容
青銀世代像是陸上與海上兩種人 應搭起理解之橋
  • 標準

青銀世代像是陸上與海上兩種人 應搭起理解之橋

2018-03-30 聯合報/記者陳熙文、梁玉芳

「我想要說的,前人們都說過了/

我想要做的,有錢人都做過了/

我想要的公平都是不公們虛構的。

─〈爛泥〉,草東沒有派對」

去年金曲獎大放異彩的樂團「草東沒有派對」,總結了這些年來的台灣青年心聲──那些被稱為「魯蛇」或「厭世代」的虛無與憤怒。

後三一八局勢→世代互相傷害嗎

看不到出路的青年之火,在四年前的今天,因服貿政策點燃太陽花三一八學運,讓隱隱作祟的世代對立與衝突陡然見了天光;但四年過去,裂痕並未消弭,反而隨著年金改革、同婚議題、一例一休等政策的立場反差,讓青年與掌權的三、四年級鴻溝一再擴大。

作家龍應台以「斷崖」形容目前的世代落差;套句年輕世代的鄉民哏,「後三一八」的世代局勢就是「來互相傷害啊!」

厭世代的回擊→掌握網路話語權

指責年輕人似乎成流行,譴責上一代留下一個爛攤子,也是青世代的集體情緒出口。年輕人身上的標籤何其多:「草莓族」、「魯蛇」;對岸青年有「狼性」,而台灣年輕人「只會追求小確幸」。

例如,公益名人說,年輕人不願吃苦,「如果我是年輕人,就算是沒薪水的工作,我也願意做」。另一位企業家說,「年輕人很會花錢…應該要少花點」;即使「暫時吃苦,但老闆看到你很認真,就會幫你加薪」。面對大老以自身經驗的勸誡,讓掌握網路話語權的青世代爆炸,反擊方式是:惡搞動畫、到粉絲頁按負評、灌爆留言,要小編「出來面對」。

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說,環境變遷讓不同時空條件成長的兩代人,成為無法理解的兩類人,他以「陸上與海上的兩種人」形容青銀兩個世代。

書寫《厭世代》的吳承紘說,作為六年級前半,他和上個世代的父執輩一樣,都受到台灣經濟成長的庇蔭,「愛拚,就會贏」是定律;但一九九○年代經濟最高峰後出生的青年,面對工作消失、薪資停滯,看不到未來,「『厭世』成了共同語言」。

自稱已屬中高齡的出版人顏擇雅說,老人罵年輕人從兩千年就開始了,差異在於,現在年輕人回罵了,「因為他們論述能力加強了」。

老一輩的挫敗→成功經驗被否定

卅歲的苗博雅說,長輩們可能覺得委屈,但這委屈不見得是因為「被年輕人酸」,而是「他們的成功經驗被否定了」的挫敗感。他們的生命經驗是「能咬牙吃苦就能成功」,但是年輕人早就知道,環境變了,「我們還真的擁有(長輩)那個時代的機會嗎?」

當互厭成為集體情緒,世代間的理解與對話是否還有可能?可喜的是,台灣已有許多人開始看見理解、對話,在世代間搭橋之必要。

花時間憤怒↓精力不夠拿來成功

龍應台近日在天下演講中說,「我們(四年級)在同溫層的泡泡裡。我們對全球化、新科技所帶來的遊戲新規則,其實沒有認識。然後我們自以為是地覺得,你們這些小屁孩,你不懂我們的世代,不懂我們的戰爭,也不懂我們的情感。」

她說,長者必須走出同溫層泡泡,「在這個斷崖架橋,開啟重建信任的大工程。」責任是在世代斷崖的握有權力與資源的這一邊。

備受年輕人喜愛的YouTuber「冏星人」也提醒青世代,你可以憤怒,「只是你花太多時間憤怒,你的精力就不夠給你拿來成功了」。

吳承紘說,不同世代各有各的困境和課題,他希望召喚出「搭橋」的共識,讓世代之間開始彼此理解,台灣才能融為一個整體,並且一起向前 。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