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政府致力推動「以房養老」新觀念,引發市場極高的詢問度;哪些人適合「以房養老」?「以房養老」如何改善他們的生活?公股銀行主管提出六個實際案例,與民眾分享他們的經驗。
生活費自理 活得有尊嚴
有些家庭雖然並未陷入經濟困境,卻常因子女奉養能力問題有落差而爭吵不休,合庫銀行的客戶中,就有這樣的案例。
有對老先生、老太太育有子女四名,但只有長子經濟能力較強,其餘三名子女的收入僅夠自家生活開銷,所以父母每月的生活開銷皆由長子提供,但長期的扶養重擔,卻引起長媳的不滿,常常在長子兒旁抱怨不休,這些話聽在老人家耳裡,心裡感到非常難過。
為避免家庭紛爭持續擴大,兩名老人家聽聞銀行有以房養老業務後,決定到銀行辦理以房養老,並告知子女身後處分房產、清償銀行貸款後的餘值會由子女均分,長久以來的家庭紛爭終於順利解決,老人家也不用再向子女伸手,活得更有尊嚴,一家人的關係也變得更為融洽。
每月領20萬 安居兼行善
「以房養老」不只能搶救「窮得只剩下房子」的赤貧老人,還能有效提升老人退休後的生活品質,有更多的資金拿來行善做公益。「以房養老」業務龍頭合庫銀行指出,目前貸款金額最高者為台北市的王老先生,每月撥貸金額高達20萬元。
王老先生申貸時高齡95歲,與太太二人身體狀況健朗,由兒子陪同辦理以房養老,並提供台北市中山區不動產作為抵押。由於該棟房產的價值達2,900萬元,向合庫申請以房養老額度1,440萬元,貸款期間為6年,銀行每月撥貸20萬元,作為夫妻二人生活所需資金。
王老夫婦雖然每月有高達20萬元的養老金入袋,但並未奢侈度日,因為夫婦倆非常有愛心,這筆收入除了用來支應兩人的生活支出外,絕大多數都拿出來做為公益行善之用;向銀行申請以房養老後,不僅讓王老夫婦過著更有品質的生活,還能行善積德,堪稱一舉數得。
籌復健資金 甩貧病困境
高齡70多歲的黃先生,退休後一直以微薄退休金過著清淡簡單的生活。
但好景不常,某天黃先生突然中風,導致行動不便,孝順的獨子為專心陪伴辛苦大半輩子的老父親赴醫院復健,並照顧其日常生活起居,斷然辭去現有的工作,老父親雖獲得妥善照料,家庭卻頓失重要經濟來源,生活品質大幅降低。
幸好黃先生與土銀一家分行的副理為舊識好友,該名副理聽聞其面臨的困境後,隨即登門造訪,解釋銀行的以房養老專案;黃先生在與兒子商量後,決定申辦以房養老貸款。
順利完成申貸流程後,每月1日,銀行會固定撥月付金至父親帳戶,不僅能滿足老人家晚年安養的需求,讓銀髮族取得較佳醫療與照護品質,更可於父親復健後,讓兒子能放心重返職場工作,增加家庭收入、提升生活品質,讓黃先生一家人順利擺脫貧病交加的困境。
住進養生村 開銷不求人
台灣邁入少子化、高齡化社會,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逐漸走入歷史,入住養生村,成為享受退休生活的新選擇。
有一名94歲身體健朗的老太太,因兒女長期旅居國外、無法在身邊照顧,加上老太太無法適應國外的生活,堅持不願移居,經過家庭會議討論後,老太太決定辦理以房養老貸款,並運用該筆款項,支付可提供老者高度舒適照護的「養生村」,如此一來,就可讓兒女放心,也滿足了老太太安養需求,更不用額外增加子女的負擔。
手頭變寬鬆 退休沒煩惱
以房養老將「房產轉換成現金」,提供年長者更充足資金,讓退休生活過得更開心。例如,有位年長者已退休多年,平常雖有退休金作為生活費,但僅足夠日常開銷,沒有多餘的能力從事其他活動。
這位長者平常對孫子疼愛有加,卻因手頭餘裕資金有限,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位長者聽說,銀行可以辦理以房養老,心想若能活化手中的不動產,讓自己能過上更好的生活也不錯,於是便前往銀行洽詢,在成功申貸後,每月固定從銀行取得養老金,逢年過節時可帶全家到餐廳聚餐、發紅包給孫子,不僅大大提升退休後的生活品質,生活過得更無負擔、開心,兒孫也更喜歡到家中來探望他、與老人家共享天倫之樂。
年齡不設限 99歲也能辦
合庫銀行推出的以房養老貸款,並無設定貸款年齡的上限,就連高齡99歲的阿公也來參貸。
該行目前最高貸款年齡者為一名99歲的阿公,平常注重養生,所以身體非常健康,提供其名下不動產承作以房養老貸款,每月撥款2萬元,期間10年,作為生活費使用。以房養老,讓百歲人瑞也能過著更充裕的退休生活。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