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有280萬老人,生活在3.6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有的住在鄉間,或是偏遠之地,甚至崇山峻嶺間。如何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老人得到應有照顧?全台鄉鎮村里必須廣設據點,提供服務,長照要遍地開花,才能實踐在地安老。
以咖啡著稱的雲林古坑鄉,最熱鬧的中山路上的角落有一處不起眼的三合院,卻是生命日漸枯萎長者的希望之所。每天都有失能、失智或憂鬱老人來到此日照中心活動筋骨、接受照顧,並學習自立,重新找回生命能量。
帶著笑容的66歲金仔阿嬤,曾因憂鬱症喝農藥自殺,務農的丈夫不知如何照顧她,每天以淚洗面。雲林老人長照協會社工在社區發現此狀況,將阿嬤帶來日照中心,在照服員細心引導下,而今阿嬤已不用再吃藥,還會幫忙洗菜、打掃環境。
「小太陽」是古坑日照的名字,目的是要改變外界對老人日薄西山的刻板印象。令人意外的是,這三合院竟是國內第一所鄉村型日照中心。
小太陽現有近30位老人,其中七成為失智老人。該協會副主任葉雅倫直言,古坑有20個村,草嶺和樟湖都在山區,古坑鄰近南投、嘉義,三個縣陸續都有申請案,但因為交通接送路程太遠,小太陽無法接案。「鄉下幅員廣闊,且失智老人愈來愈多,家人有照顧困難,急需布建日照中心。」她焦急地說。
因應快速老化,並推動在地老化,政務委員林萬億表示,未來將規劃一個國中學區設一個日照,但地方則喊出「要一村一日照」。就像政府早年一村都會設有幼稚園,在人口老化年代,則改設老人幼稚園。
在長照十年計畫下,日照要在各地遍地開花,卻遭到難以想像的困難。台東縣長照科長劉鳳琴表示,日照用地及建物須符合「老人福利法」的規範,在偏鄉幾乎都是原住民保留地或農牧用地,土地變更十分困難。而建物必須是鋼塑類,符合H類(即住宅類),在鄉下地方找建地都是問題,建物要符合規定,更是難,並且要有無障礙環境改善,且符合甲類消防規範。
宜蘭大同鄉面積是新北市三分之一,為建置長照服務據點與輸送,財團法人一粒麥子基金會副執行長張竣傑經常駕車奔馳在崇山峻嶺的台七甲線的泰雅部落間。他表示,政府不能從中央看偏鄉,當初中央推一鄉一日照,但在大同鄉根本「一塊地都找不到」,要運用閒置公有建築,使用執照也不符合,即便已募集善款,日照也蓋不起來,以至於至今山地鄉服務闕如。
他疾呼,「政府不能用在辦公室或都市裡思維去辦長照,而是一定要跟地方團體討論,找出實際可行模式」。
「資源到位了沒?」屏東縣副縣長吳麗雪急切地問,「沒有近便性,就沒有服務」。
吳麗雪表示,盼中央降低日照設置門檻,鬆綁建築法規,很多地方活動中心不一定有合法使用執照,只要無公安疑慮,火災地震逃得出來,就應開放做日照。
此外,推動在地老化除了要廣設據點,更要有軟性設計與管理。雲林老人長照協會執行長陳玲穎認為,日照和居家服務須並重,讓民眾有選擇;目前全台社區的小型養護機構採集中管理,讓老人沒有尊嚴,公權力應介入迫其改善,「社區照護必須是小單位,是家的延伸,避免集中營式,」老人才能安心在地老化。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