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縮短城鄉差距,教育部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二十年來花了三百多億元,「幾乎都無效。」專研教育經費及偏鄉教育的台師大教育學院院長許添明指出,從國中基測成績反映,學習落差問題不但沒改善,還繼續擴大,問題出在錢沒花在刀口上。
加上,許添明說,台灣社會都在關心升學制度和明星學校,如果不把每個弱勢孩子的基本能力帶上來,絕對無法支撐國家未來二十年的經濟發展,「這不只是選項,而是唯一出路。」
搶救學習弱勢,教育部一年投注十幾億做補救教學,「兩個大盲點,讓補救教學『掛了』!」許添明這樣形容,老師白天講七小時「外星文」,放學後再講四小時「外星文」,是第一個盲點;白天老師講得很累,放學後不想教,就找沒經驗的大學生來教,是第二個盲點。
他認為,偏鄉孩子的希望在老師,老師白天七小時上課內容,要講得讓學生聽得懂,但是目前師培制度都用同一個模子在培訓師資,對偏鄉老師的訓練不夠,特別是做差異化補救教學的能力不足。
「基本學力是偏鄉教育的命根子,命根子保住了,才能談創新。」許添明引用麥肯錫顧問公司做的兩份教育研究指出,芬蘭等國家確保教育品質做了三件事,第一選最好的老師;第二讓好的老師發揮潛力;第三,當孩子學習落後時立即補救。
許添明直指,真正有效的補救教學,必須在孩子開始落後時,就要「即刻救援」,而每個學生不會的地方不一樣,「一對一的補救教學最有效,愈早補救效果愈好」,芬蘭國小低年級即採一對一的補救教學,確保每位學童的學習品質;英國教育部也證實,在小學畢業前消除分數差距,是弱勢補救最有效的方式,等到國中再補救,學習落差就很難挽回。
英美等國家的都會區的教育成就通常較低,然而倫敦地區學生的表現卻優於全國標準,稱為「倫敦效應」(London effect);許添明指出,「London effect」只有一個祕密,就是學生在小學畢業時,基本學力都拉到一定的水準,而不是等國中以後再補救。
麥肯錫第二份教育報告則顯示,不同成績階段的學生,教育的目標和做法不一樣,對成績弱勢孩子,只要提升基本學力,他就有能力進到下一個階段。
如何提升偏鄉師資水準,許添明建議兩種做法,一是提升偏鄉老師和校長的績效獎金,孩子基本學力有進步,就給予獎勵;另外,建立輪調制度,讓五十歲老師有機會到偏鄉服務,不要只是退休當志工,而是以正式教師身分到偏鄉至少奉獻三至五年,對偏鄉教育是一大福祉。
然而,只提升師資,最多只得五十分;許添明一份SSCI研究發現,家庭和學校扮演同樣重要的角色,弱勢家庭如果有個角落給孩子一張書桌、一盞燈,讓他們能專心讀書,花不了多少錢,但可以克服原生家庭的限制。
許添明說,對弱勢家庭的協助,學校沒能力做、但一定要做,可以引進民間力量來協助。芬蘭的教育奇蹟,就是用整個國家的力量來教育孩子。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