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一個FTA、一個經濟特區,創造了很好的故事;中國有自貿試驗區、一帶一路、龐大的中等所得人口,也是外界期待的故事。台灣呢?」在2008年到2009年擔任經濟部長的尹啟銘問。
「台灣如果沒有經濟,其他一切都是假的」,1996年總統民選以來第一位經濟部長王志剛,點出台灣最重要的命脈就是發展經濟。而「投資」是支撐經濟成長非常重要的動力,多位經濟部長對新政府共同的建議是,「台灣要創造自己的故事,吸引投資」。
新政府即將在520上任,本報採訪團隊特地採訪民選總統以來(20年)歷任經濟部長,五位受訪。而這曾經擔任國家經濟舵手的部長們,對於台灣的經濟現況,無不憂心忡忡。
王志剛表示,當前台灣在經濟上所面臨的困境,是他近40年來所看到最嚴峻的情勢,出口連12黑,創金融海嘯以來最長衰退紀錄,投資情況也非常不好,僑外資、陸資投資金額雙雙衰退,兩岸關係也因政黨輪替面臨新的挑戰。
九年前台灣前三大出口產業依序是半導體、液晶面板、油品,去年前三大出口產業結構完全一樣,只是油品竟然竄升到第二位,「這是很可怕的」,尹啟銘說,台灣的油是靠進口的,提煉後再出口,是把二氧化碳留在台灣,算在台灣的碳排放量額度,這是「不太正常的」出口結構。
台灣經濟目前已處於非常不好的狀況,包括林信義、王志剛、尹啟銘、張家祝、杜紫軍都認為,挽救台灣經濟,當前最重要的就是改善投資環境。
林信義指出,投資環境是比較利益的競爭,除了生產要素(土地、水、電、人力)之外,稅率誘因也是關鍵;有好的投資環境,才能吸引外資或國內企業投資,才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如此民間消費能力才會增強,這是一個正向循環。
尹啟銘強調,所謂改善投資環境,一方面要改善基礎建設,即所謂生產要素水、電、土地、人力和人才,也就是工總說的五缺。
「大立光的台中廠缺水,這是一葉知秋,」尹啟銘說,接下來是否還有別的企業會缺水,甚至缺電,這些問題恐怕會慢慢浮現。
另方面要改善市場面,即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推動貿易自由化,讓企業有更開闊的市場。
「一個push、提供生產要素,一個pull、拉市場」,尹啟銘說,這就是經濟學上說的,兩隻手的問題獲得解決,才能「創造故事」。
張家祝當初在經長任內,就把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投資作為最重要的任務。為排除投資障礙,他改變經濟部招商長年由國貿系統主導的格局,改由工業局主導,重點放在把投資帶進來台灣,而不是協助台商業外投資;他任命的三位經濟次長中,即有兩位是工業系統出身;他並親自主持經濟部投資障礙排除會議。
他說:「投資少,沒有產業,沒有工作,沒有收入,出口也會下降。根本不可能改善薪資。」
林信義則提出,促進投資,必須重新檢視目前法令。目前中央與地方財政收支劃分制度的缺失,使得地方無法取得合理的中央稅收分配比率,也常有以環保為由而限制產業投資的現象。
此外,原本應該落日的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立法院在落日前又修法大幅放寬適用對象,造成企業對租稅優惠過於依賴,租稅優惠應訂定落日條款,把資源轉移獎勵更高階的創新升級項目。
王志剛建議,投資問題涉及中央、地方政府、各部會和跨越黨派,應一起共同解決,建議新政府成立跨部會的「投資推動小組」,一定會有績效。
「投資推動小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工作是「找新的東西」,王志剛舉例說,他任經長時,當時推動液晶顯示器(TFT-LED),委託工研院深入研究,再移轉給民間企業,後來面板產業蓬勃發展,也變成台灣ICT產品輸出的主要項目。新政府應主動找出新的投資項目,由政府推動,對促進投資會有很大的幫助。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