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聯合國勞工組織(ILO)警告,青年失業超過半年,恐淪為「尼特族」,為未來社會埋下隱憂。國內學者也憂心,政府對尼特族掌握不足,國內廿五歲至廿九歲青年勞力閒置狀態顯著,若不及早解決,將成台灣經濟「隱藏性負債」。
世界銀行去年公布「世界發展報告」指出,全球約有七千五百萬名廿五歲以下青年處於失業狀態,六億兩千萬青年為「閒置」狀態,約為失業青年的八點二倍。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表示,台灣去年失業青年為十一萬三千人,「若以世界銀行指出的八倍估算,台灣尼特族人數恐怕超過八十萬人」!不過,主計總處估算的是四十七萬二千人。
龔明鑫提醒,歐盟各國急於投入資源協助青年就業,就是希望及早把「隱藏性負債」變成「人力正資產」,台灣尼特族大多有爸媽撐著,現在看不到立即風險,但未來勢必傷害台灣經濟發展。
依主計總處調查,「未在學亦未就業」的人數,十五歲至廿四歲為廿五萬四千人,占該年齡層百分之八;廿五歲至廿九歲近卅二萬人,占該年齡層一成六。
值得觀察的是,廿五歲至廿九歲本該更有投入職場的急迫感,但「未在學亦未就業」人數及比率都比十五歲至廿四歲群還高,顯示勞動力「閒置」狀態相當可觀。
文化勞工系副教授李健鴻憂心,近來雇主徵才時多看重工作經驗、需要「即戰力」,常會設下「一至三年」工作經驗門檻,已不利社會新鮮人。若青年「閒置」時間拉長、愈晚進入職場,將有可能長期被排擠在勞動市場外,徹底邊緣化。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