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系願景工程推出「為青年尋路」第四部曲──《給他未來》系列專題,探討台灣年金制度造成的世代剝奪:年輕世代薪資低,卻要繳交相對較高的費率,揹負上一代人留下來的沉重負擔。如此不公的制度若無法合理調整,要台灣年輕人樂觀看待自己的未來,恐怕很難。
行政院已將年金改革修法草案送到立法院,預計未來廿三年每年將調高○.五%的勞保費率,直到抵達十八.五%的上限為止。對年輕世代而言,如此高的扣繳費率,確乎是一個可怕的魔咒。然而,立委對此案並不重視,本會期連委員會審查都沒排上,遑論完成修法。
問題是,越不願意面對難堪的真相,將會使解決的代價越堆越高。因為,戰後嬰兒潮轉眼間就要進入退休潮,這批大軍開始提領年金後,年金的財務將加速惡化。屆時,若連政府新提的改革方案都無法應付,年金制崩潰,將形成「領年金」及「繳保費」的兩代人雙輸的局面。
不可諱言,台灣的年金問題面向較其他國家複雜,也不容易找到近似的制度可資借鏡。原因是,我們除了有世代不公的問題,還有不同職業別在制度演化過程中積累的偌大差異必須面對。多年來,每次談到改革,不同群體因不同利害而各持立場,常使是非糾結成一團,最後終致無法動彈。此外,加上政治人物的選舉考量,朝野立委都不願得罪既得利益者,因而流於保守、怠於改革,這也是立法院根本不想碰年金改革案的主因。
行政院這次送修的年金改革草案,其實只涉及年金制度中的兩塊:一塊是勞工的第一層勞保,另一塊是軍公教的第二層退撫。按理說,退撫應和勞退新制比較,因兩者都屬於勞雇責任,不應涉及世代重分配和政府補助;實務上,退撫卻長得比較像勞保年金制,這也造成比較上的困擾,這是難題。而農民參加的農保、家庭主婦參加的國民年金甚至不在修法範圍內。
無論如何,我國年金制度改革首先要解決的,是世代不公的問題。與先進國家比較,台灣的問題主要是給付的所得替代率偏高、而費率卻相對偏低,形成已退休和即將退休的世代繳交的保費較少、卻領取較多年金;相對地,下一個世代必須繳更高的保費,才足以確保支付上一代的年金,維持制度於不墜。隨著台灣人口老化及財政惡化,如果上一代不願把給付條件和給付水準往下降,年輕世代的生活條件勢必遭到大幅壓縮,這是無可迴避的兩難選擇。
也就是說,不同世代之間必須找到一個妥協及平衡點,上一代人要稍稍縮減老年的福利,不要讓重擔全部壓在下一代的肩頭;否則,台灣不可能有光明的未來。
第二個要解決的問題,是職業別不公。目前不同職業別之間的年資給付率差別極大,軍公教最高是二%,勞工是一.五五%,家庭主婦僅一.三%。軍公教投保年資到卅五年,即可拿到七十%的所得替代率;但家庭主婦投保年資要到五十三年,才可能接近此水準。這還不談不同職業別所得替代率的薪資定義根本不同。
目前看來,軍公教享有高出其他行業的退休年金,反差極大,非改不可。扣除保費不計,軍公教退休金一年花費二千三百億元公帑,國家財政負擔沉重。如果換算成以月薪卅五K聘僱年輕人,這筆錢可僱用超過五十萬青年大軍。事實上,在前一波的廣泛討論中,不少軍公教人員也承認改革之必要,願意接受調整;但問題卻卡在國會,七合一選舉當前,朝野立委更不願捅這個馬蜂窩。然而,世代剝奪一直延續下去,年輕世代就被壓得更直不起腰來了。
台灣年輕世代確實存在著「啃老族」,一味倚賴父母供養,拒絕獨立;但那畢竟是個人層次的問題。相對而言,上一個世代年金啃噬下一世代所得的「老啃小」現象,卻是制度性的傾斜和剝削,嚴重威脅台灣年輕世代的未來。如果拒絕改革,台灣可能步上希臘財政崩潰的後塵;只是,希臘還有歐盟伸手解救,而台灣的救星在哪裡?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