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人權 食物銀行 問題與挑戰
給食物「吃到膩」 不如助脫貧自立
  • 標準

給食物「吃到膩」 不如助脫貧自立

2018-03-28 聯合新聞網/記者邱瓊平、劉開元/台北報導

除了要填補飢餓,愈來愈多社福團體也在思考,協助脫貧和自立,恐怕才是更根本的解方。

但也許是國人提供的愛心資源太多,財團法人青年和平團執行長陳大德說,在服務過程中就發現,有部分受助戶每天按商家提供的食物種類,依距離遠近、食品種類「照表趕攤」,甚至曾發現有受助戶,把多餘資源拿去轉賣換酒,反招致「受助戶沒有餓死的,只有喝死的」的批評。 因此「1919食物銀行」近來也開始思考如何協弱勢家庭能夠脫貧,幫助他們走出貧窮線。

陳大德說,目前社會上有數十家社團從事食物銀行資源平台整合工作,參與的愛心商店數量也多,但不論是提供自助餐、麵包、牛排、水餃、麵線等食物,保存期及最佳賞味期都不長,如果無法及時送到受助戶手中,食物酸臭壞掉,就浪費了。

由於食物銀行眾多,青年和平團也發現,有部分受助戶,嫌一日三餐吃同一店家的食物會吃膩,會根據愛心商家提供的食物種類、口味「照表跑攤」,甚至出現某些愛心商店無人聞問、有些商店食物供不應求。

基督教救助協會急難救助部主任張謙方表示,為了避免造成受助家庭過度依賴社會福利,「1919食物銀行」僅提供部分的協助。他舉例,一個四口之家一個月需要白米約6公斤,但他們每兩個月補助6公斤。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