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兩年──台灣快轉》前言
台灣,曾以高經濟成長率寫下「經濟奇蹟」,是個令世人驚豔、充滿生命力的國度。
曾幾何時,這樣的生命力被何去何從的雜音取代;驀然回首,「經濟奇蹟」沒有續集,「失敗」的標籤卻日漸鮮明。台灣,妳發生了什麼事?
當時代的巨輪不停轉動,區域經濟整合推展全球新一波自由化之際,世界經濟秩序正在重整。台灣,妳在那裡?
從二○○二年加入世貿組織(WTO)迄今十年,持續推動台灣經濟前進的自由化卻陷入了停頓;剛剛展開第二任期的馬總統,將如何運用這開始的關鍵兩年,恢復成長動力,讓台灣經濟脫胎換骨?
面對此一新局,本報系〈願景工作室〉特別企劃《關鍵兩年──台灣快轉》系列報導,經由跨國比較,勾勒過去、檢視現在、期許未來,以尋回台灣「勇敢而開放」的初心。
第一天,且看這十年來,台灣經濟發生的變化、四小龍競比下的失落,並以四地準社會新鮮人的眼光,呈現這樣的落差。
「成功的故事愈來愈少,失敗的故事愈來愈多。」新竹科學園區曾是台灣的驕傲,二○○五年美國《商業周刊》更曾以「隱藏的全球經濟中心」形容竹科;但華邦電子創辦人之一、台灣科學工業園區公會秘書長張致遠,對竹科卅年來的發展,卻發出如此的感慨。
竹科不升級 難逃被淘汰
竹科廠商依舊在,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約有一成是竹科創造。但世界變得更快,加上中國大陸崛起,全球科技分工急速變化,有「東方矽谷」美譽的竹科若無法升級,也難逃被淘汰的命運。
換個場景到高雄,優越的地理位置曾將高雄港推升為世界第三大港,而今早就被鹽田、上海、寧波等超越。
進出高雄港快卅年的李船長回憶,八○年代的高雄港,排隊進港的船隻絡繹不絕,鹽埕區港灣街上的舶來品店、酒吧,更被船員擠滿,對照現在車馬稀,根本是兩個世界。
四小龍韓國 晉貿易大國
時代的變化還不僅於此。與台灣並稱亞洲四小龍的韓國,從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恥辱中站起來,憑著意志與決心,與美國簽署FTA;去年,韓國外貿總額突破一兆美元,晉升為貿易大國。
從竹科、高雄港到韓國,凸顯了台灣經濟危機:再不奮起直追,恐怕在世界舞台上找不到位置、找不到角色、找不到自己,甚至就此消失。
台灣從來不怕危機和艱難,一直是在孤立無援中走自己的路。台灣就像一艘航空母艦,百萬中小企業是圍繞母艦的小艦,領導人是艦長,政府是舵手,率領龐大艦隊走過外交孤立、兩次石油危機,也譜出台灣奇蹟。
提著一只○○七手提箱打天下,是台灣經濟史頁上耳熟能詳的故事。儒鴻企業董事長洪鎮海說,早年就是提著○○七手提箱向買主報價。
創於一九七七年的儒鴻,歷經美國取消紡織配額、加入世貿組織(WTO)等考驗,從不懼怕自由化挑戰,但洪鎮海近來憂慮日深。他說,因為政治因素,台灣企業本來就比較辛苦,現今各國大簽FTA,築起一道道貿易障礙,企業四處碰壁情況將更嚴重。
政治紛擾下 台灣失動力
但更嚴重的是,「目前看不到突破困境的曙光,」一位台商說,十年來,台灣陷入無止盡的政治對立與民粹氛圍,台灣這艘航空母艦彷彿失去方向與目標,停止追求台灣外貿最需要的自由化,也限制了對外的聯繫,只會「關起門來吵架」,卻不知外在局勢早已天翻地覆,直到韓美、韓歐FTA生效,韓中日FTA談判啟動,才驚覺大勢不妙。
怎麼辦?中日韓宣布啟動FTA談判後次日,經濟部長施顏祥即召集一級主管開會,他只問了一個問題:「如果台灣再不自由化,二十年後的台灣將會如何?」在場沒有一個官員回答。
「如果台灣再不自由化,二十年後的台灣將會如何?」這豈僅是經濟部長要想的問題,所有台灣人也必須面對。
台灣經濟現今不只後有追兵,而是早被世界遠遠拋在後頭。面對區域經濟整合下的自由化浪潮,台灣已沒有龜步改革的籌碼,必須加速推進。
不只國際局勢逼著台灣快轉,政治時空也只給予快轉的空間。從現在到二○一四年底的兩年間,台灣沒有重大選舉,政治干擾最少,提供朝野凝聚共識的機會,也是馬英九總統必須掌握的關鍵兩年。
經濟部決策官員說,「政府要用兩年補十年缺口,能不快轉嗎?」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