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社會 台灣快轉 政策突圍
設立特區 兩次讓台灣成功轉型
  • 標準

設立特區 兩次讓台灣成功轉型

2018-07-07 聯合新聞網/記者陳雲上、江睿智╱報導

「自由經濟示範區」就是一種「經濟特區」,主要是以比本國優惠、寬鬆、彈性的特殊規範,吸引外國資金及企業進駐,在台灣行之多年,但在全球自由化的大趨勢下,功能日受質疑。

台灣的第一個經濟特區,始於1966年創設的高雄加工出口區,由時任經濟部長的李國鼎催生。1980年,新竹科學園區誕生,搭上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浪潮,讓台灣經濟透過兩次成功的「特區」經驗而成功轉型。

1995年,政府推出虛擬特區的「亞太營運中心」計畫,透過法規鬆綁,希望將台灣發展成為區域的製造、海運轉運、航空轉運、金融、通信、媒體等六大中心,但因兩岸關係出現飛彈危機、亞洲金融風暴而失敗。

2005年,另一個特區「自由貿易港區」設立,強調物流、倉儲服務便捷化,但當時兩岸未直航,2008年直航後又碰上全球金融海嘯等巨變,至今仍陷入轉型考驗中。因此,以實體特區而言,「自由經濟示範區」是台灣第四次的特區實驗。

事實上,「自由經濟示範區」的規劃內涵也多次變身。2008年尹啟銘擔任經濟部長時提出的「經貿特區」構想,是「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原型,但次年底因無共識而「喊卡」。2010年重新啟動,此時易名為「經貿營運特區」,依時任經建會主委蔡勳雄規劃,這是添加兩岸自由化誘因的自由貿易港區或加工出口區轉型,希望吸引台商回台設立營運總部。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