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關稅、零碳排供應鏈的氣候海嘯來襲,讓台灣經濟面臨嚴苛考驗。但有減碳決心的企業從中看見「零碳商機」;工研院「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主任彭裕民說,這是台灣產業「轉大人」的好機會,剛開始會「天人交戰」,做了會發現「天人合一」。
碳足跡透明化 零碳商機誘人
「以前企業排碳,只有老天知道;現在你的客戶和消費者都要知道。」彭裕民說的是不久的將來,產品的碳足跡都將透明化,消費者選購商品都會看看標示上載明的碳足跡高低,「就像看食品保存期限那麼平常」。
例如NIKE已宣示,提前在二○三○年就要達成碳中和,台灣代工及供應鏈業者都必須提早趕上。還是老話一句:「危機就是轉機」,如今更是商機。
中鋼拚碳中和 氫源是大難題
「國際氛圍變化非常快,前年還在講『減碳』,去年就變成要『零碳』。」中鋼總經理王錫欽說,鋼鐵是高排碳行業,儘管早就意識到要減碳,但要做到碳中和需要革命性的製程,中鋼組成「碳中和推動小組」盤點碳中和路徑,也探索「氫能冶金」等國際主流作法,但台灣的氫源是一大難題。
王錫欽說,中鋼十年來執行一一六三件減碳專案,等同三四八○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固碳量;中鋼汽電共生及廢熱回收產生的蒸汽,提供鄰近化工廠使用,一年就有十幾億元「綠金」收入,化工廠省下製造蒸汽的耗能與排碳,帶動工業區「循環經濟」。
水泥業也是排碳大戶,但台泥宣示要做出「台灣第一包無碳水泥」。彭裕民指出,台泥生產一噸水泥要排出百分之八十四重量的二氧化碳,但台泥咬牙宣示要做到二○五○年碳中和,這是拚企業存續,更創造新事業。
台泥跟工研院合作在花蓮打造亞洲最大的「碳捕捉」實驗室,抓回排到空氣中的碳,轉成甲烷、甲醇等化學品,可供應石化、鋼鐵業製程循環利用,也能賣給鞋廠做塑膠鞋底。「這就是循環再利用商機」,彭裕民說。實驗室也用抓回的碳養藻類,產出蝦紅素,做成紅色霜淇淋,「不必養蝦就有蝦紅素」。
友達光電二○○八年宣示展開含供應鏈在內的「綠色承諾」,結合物聯網數位監測製程的資源消耗數據,由國際能源查證系統第三方認證,成果是水、電大減逾四成,排碳比二○○七年少百分之六十二。
友達綠色承諾 減碳技術輸出
「賺到的,比投入的成本多很多。」友達董事長彭双浪說,一年可省一四七萬噸水、一億度電,「但這些都是很小的錢」。因為累積綠色製造、循環生產的技術經驗,友達不僅提升三成的生產力,還能技術輸出,教其他產業怎麼減碳,賺的才是永續的大錢。
台北科大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楊之遠觀察許多指標企業,已積極面對碳中和目標,「這是企業自救突圍,是生存之必要,也是競爭力之必要」;從實際經驗也發現,沒有一家公司會賠錢做減碳,當中龐大商機等待企業挖掘。
零碳不是絕境 金融業扮動力
楊之遠說,當企業拚勁,「可惜的是政府至今好像事不關己,既不對碳中和目標表態,也不端出政策引導企業」,連對企業碳中和目標的檢視標準都沒有,台灣的減碳行動真的是「無政府」狀態。
「不要因為不了解零碳經濟而來不及因應。」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說,在零碳目標下,不會再有傳統和科技產業的區別;企業「別把零碳想成絕境」,金融業應該扮演進步的驅動力量。
政府呢?呼叫執政者,國際減碳競爭有何對策,請回答。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