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行政部門與人民存在鴻溝,對於政府提出的諸多重大經建規畫之所以頻頻遭到人民質疑與反對,曾是李前總統任內國安系統重要成員之一的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秘書長張榮豐指出,首次政黨輪替後,台灣政務系統就開始崩解,行政部門對於國家發展已無整體戰略思維,這也是政府無力提出讓人民有感、願意力挺的政策的重要原因。
深入研究大陸在九○年代後,如何透過政策的系統性規畫,一一克服內外挑戰引領中國經濟與整體國力不斷提升的張榮豐指出,大陸除了透過每五年一次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畫」進行國家發展的中期規畫,二○○二年起,大陸還會與國際組織合作進行十年發展規畫。
最近一次就是由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世界銀行合作,於去年二月底發表的「中國二○三○」。這份報告對大陸如何順利在二○三○年邁入高收入社會,有詳細的問題分析與政策建議。據稱,報告是二○一○年時任大陸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克強與當時世界銀行總裁佐利克決定共同合作進行的。
此外,大陸還會透過每年年底召開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檢討並即時修正每年經濟工作的問題與方向。反觀台灣,過去十餘年來,對於經濟與國家發展不僅中長期規畫闕如,而且每換一
個行政院長,甚至是一個部長,政策就會推倒重來。
若要追問,何以這些年來,行政部門無論是政策擬定或推動每每與民意脫節?張榮豐認為,這就得檢視過去這十多年,「我們的幹部(指政務官)到底從哪裡來?」他指出,從陳前總統開始,台灣的政務官來源一是大量從學術界引入,二是從文官系統拔擢。
但如果觀察經國總統與李前總統時期,早年能當上政務官的,通常已經在黨務系統或基層有過豐富歷練,自然較能掌握並關心民瘼。學者一般欠缺從政的實務經驗,文官系統出身者往往又傾向於謹小慎微,兩者都不易有大開大闔作為,也就難以引領台灣經濟挺身前進。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