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孩子因教育資源不足、文化刺激少等問題,學業表現總落於人後。三年前,誠致教育基金會接手花東和雲林三所偏鄉學校後發現,光是基本的「識字」,偏鄉孩子的挫折就由此開始,識不得字,更影響其他學科的理解,一路滑波。
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認為,關鍵可能在學識字的方法:台灣教育制度實施超過百年的注音符號。
他觀察,相較注音符號,偏鄉孩子很多是靠圖像、聲音等方式認字。注音符號很難跟圖像或孩子生活連結,通常都是死背,偏鄉學童開學十周上完注音符號,通常還困在「ㄅㄆㄇㄈ」怎麼寫,但都會的孩子早已會寫簡單國字,像:小、大、我。城鄉差距就此拉開。
「如果孩子識字的方法只有一種(注音符號),對適合其他學習法的孩子,反倒是種壓迫,是在剝奪他學習的機會。」方新舟說。
要翻轉注音符號近百年的識字開門磚的歷史地位,科技可能是希望所在。方新舟去年主動聯繫「g0v台灣零時政府」,希望把原本用來獎勵一線教師善用科技提升教育成效的「程有威先生教育科技獎」,轉型成「零時小學校」,預計提供二十萬獎勵金,鼓勵年輕團隊撰寫開源的教育科技專案。「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是合作夥伴。
二○一一年,台東大學陳淑麗及台師大洪儷瑜曾聯手研究花東地區學生識字量的問題,當時就發現,花東學生的識字能力從小一就落後全國標準近兩百字,隨年級增加,差距越大,到了小四,落差可達四百字。
方新舟擔憂,識字是一切學習的基礎,識字量不足,會影響孩子對閱讀的興趣、自學的能力,更遑論培養閱讀素養了。
「我們想找出更科學有效的方法,改善偏鄉孩子學習識字碰到的困難,讓每個人能跟上一○八課綱這班列車。」方新舟這麼期盼著。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