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範大學物理系、中央大學光電所畢業的鐘敏豪,曾經加入台積電當工程師,預計展開他的科技人生,但在工作 3 個月後發現工作方向似乎與志趣不太相符。在一次參與國際志工營隊的經歷中,讓他反思自己生命中真正的意義。此後,他便一腳踏入教育領域,曾於均一教育平台服務,現在則擔任「學習吧」的策略經理。
從升學的歷程思考教育的意義
為何投入教育領域?鐘敏豪從自己的教育歷程說起。國中、高中皆就讀私校,鐘敏豪每天有將近 8 科考試,當時學習的目的對他而言似乎只是為了升學。然而考大學時,他發現國文、英文讀了 6 冊課本,大考卻一個字都沒有考到,巨大的落差,讓他開始思考學習的意義。
因緣際會錄取師範大學並順利畢業後,鐘敏豪以實習老師的身份踏進教學現場,在教室裡經歷了一場震撼教育。「有幾個學生跟我關係很好,可是我上課的時候他們卻在睡覺,後來一問,他們才跟我說我教的東西他們聽不懂。」鐘敏豪回想起當時的挫折,因為教學進度壓力,講台上的老師往往難以照顧到全班的學習狀況,只要學生一跟不上進度,學習的落差很可能越來越明顯。
「當一個孩子從小遭遇學習問題,一路求學到畢業,將近 20 年的時間都要一直經驗這種跟不上進度的感覺,那該有多痛苦?」
身為一個新手老師,當時鐘敏豪想不到任何解決辦法回應學生學習的困境。實習結束後,他的教學旅程暫時劃下句點,但是關於教育的諸多問題並沒有隨之消逝,反而一直留存在他的心中,直到結束國際志工服務,「思考生命意義」的課題將他引導回教育的領域,決定結合自身的科技專業,投入線上教育推廣上。
「當一位老師改變,每一年至少就能改變 30 個孩子」
目前鐘敏豪任職的學習吧,是由「信望愛文教基金會」出資成立的數位教育平台,致力用科技提供教育機構師生更加豐沛的數位化資源,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動機。透過平板電腦裝載簡易上手的數位工具,學生可以依各自的需求調整學習內容,教師或家長也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客製化自己的教案。
在學習吧擔任策略經理的鐘敏豪,從製作線上課程內容到內外溝通、推廣產品等工作都是他的業務範圍。加入學習吧半年多的時間,他坦言,自己也還在適應新的角色。
身為信望愛文教基金會旗下專案推進者,一方面需串連軟硬體協作夥伴如宏達電、威盛電子、TVBS 等公司;在營運面則需與信望愛文教基金會連動,多方的合作關係,讓他常常須進行跨組織的溝通,引領眾人一起達成共同目標,可謂是「神助攻」一般的角色。
偶爾,鐘敏豪也會到教室裡,觀察老師們在課堂上使用學習吧的方式,思考科技還能夠如何輔助學生增進學習效率。在每個接觸教育現場的時刻,令鐘敏豪最有成就感的還是教室裡一個個真實的改變。
曾有一位部落學校的老師,在引進數位工具之後逐漸改變自己的教法,當他的身份從授課者轉變成引導者,他發現自己跟學生的關係也不一樣了。老師不再陷入因爲教不會而產生挫折感,學生也不一定只能聽老師講課才學得會,雙方之間多了名為「科技」的潤滑劑。一個學期內,那個班級的孩子幾乎全都脫離補救教學。
「當一位老師改變,每一年至少能改變 30 個孩子。」鐘敏豪眼神炯炯地分享,「而你如果只花一年去陪伴一個老師,他就造成這麼大的改變,你會覺得『我的人生太值得了』。」
以使命與領導作為工作核心
從均一教育平台到學習吧,在 8 年多的非營利組織職涯中,鐘敏豪一直將「使命」與「領導」視為工作的兩大核心。
談起「使命」,鐘敏豪認為,每個人想要進入非營利組織的使命感都不一樣,有些人想要幫助外籍的勞工、有些人想要幫助性別上的弱勢。找到自己關注的議題、回應自我的核心價值,才能在這條路上走得長遠。
至於「領導」,對於常常需要與不同類型的組織協調、促進團隊合作的鐘敏豪而言更是重要,他分享自身的實作經驗,將領導力拆分為 3 個要素:一是在討論過程中指引夥伴方向,同時確立目標;二是賦予任務,讓夥伴面對挑戰;最後則是給予足夠的舞台,讓夥伴發表成果。
耐心是從事非營利組織工作的首要特質
投入非營利組織工作,鐘敏豪認為「耐心」是優先必備的特質。畢竟非營利組織的工作不像是一次性的買賣交易,立刻就能看到結果,其中多半可能涉及長年累月的社會問題,甚至是人的成長與改變,「那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你對於自己在做的事情要很有耐心。」
提及給予青年的建議,鐘敏豪鼓勵年輕人到非營利組織擔任志工或實習生,親自去看看這些組織如何面對各自想解決的社會問題,感受一下面對議題時的想法、進而找到自身的志趣。
(此專題由聯合報系願景工程與社企流共同企劃。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