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前,喜憨兒烘焙坊為協助心智障礙者走進社會而成立,想證明身障者也能替社會提供資源。目前,全台營運據點已超過卅家、烘焙工廠有三家,透過研發新產品、經營實體麵包店與餐廳,讓消費行為不再只為慈善,更是因品質優秀的商品,吸引顧客持續地消費。
讓憨兒也可以貢獻社會,讓商品獲得認同,不再限於慈善的消費動機,喜憨兒烘焙坊已具備社會企業雛型。
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公共事務處處長胡玉芳指出,一般企業想轉型為社會企業,常會面臨對社會底層問題涉獵不深、缺乏公益服務類人才等,可考慮先走向「B型企業」。她說,非營利組織要發展成社企,則應檢視自身是否具商品競爭力、銷售通路與經營人才三大因素,「因為『做生意』就要考量市場價值,必須讓『產品』成為『商品』」。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