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社會 社會創新 社企讓青年圓夢一部曲
台灣篇/青年投身社企 修理歪掉的世界
  • 標準

台灣篇/青年投身社企 修理歪掉的世界

2018-04-19 聯合新聞網/聯合報記者黃昭勇、陳怡臻、梁玉芳

四月天,枇杷熟成。「愛樂活社會企業」創辦人張佑輔和「洋幫辦」志工忙著整理從桃園復興鄉比亞外部落載下來的有機枇杷。張佑輔赫然發現枇杷串上,黏著一片珍貴的蜂巢。

「當下,我想起一篇國外報導,討論擁有螢火蟲的自然環境值多少錢?」他反思:那麼,能保有蜂群的無毒大地,又該值多少?

每個企業 都應是社會企業

張佑輔的答案是:無價。至少,讓他願意放棄過去在IBM任職時的近兩百萬元年薪。

卅三歲時,張佑輔與夥伴創辦「愛樂活」,協助台灣有機小農行銷,實踐公平交易,一方面栽培「洋幫辦」志工企業家團隊,協助非營利性組織發展。他認為,「每一個企業都應該是社會企業」。

以商業模式來達成社會使命、解決社會問題,是社會企業的重要核心。白話點說,社會企業就是「做好事又能賺錢,賺了錢又去做好事」,和一般企業的「追求最大利潤」的目的不同。

社企在乎的,更是「修理這個歪掉了的世界」;賺錢,不過是達成理想的手段,而非最終目的。

做的生意 上一輩多沒聽過

台灣社會企業近年以可觀的速度成長。除了由傳統的NPO、NGO(非營利、非政府組織)的事業化轉型或衍生的社企之外,更可喜的是由許多年輕的「社會創業家」在社會的各角落,以獨特的眼光,看準社會的缺乏,找出利基,大膽創設的「青年社企」,做的可能是上一輩沒聽過的生意,自行分析社會需求、設計出適合的社會服務或商品,填補了社會的需要。

根據輔仁大學管理學院社會企業研究中心調查,約百分之十五的社企是由年輕人組成的,由在校園發起專案,到決心創立社企;卅五歲以下的青年世代,比上一代更可能投入社會創新與實踐。

政府失能 讓多扶接送崛起

「為什麼有社會企業?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政府失能,市場失靈』。」活水社企開發共同創辦人陳一強說。

例如,台灣第一個在創櫃板以「社會企業」類上櫃募資的「多扶接送」,就是因為創辦者許佐夫看見了全台一百一十萬名身障者的行動需求,與政府提供的復康巴士總數不到一千一百輛之間的巨大落差。

五年前,許佐夫九十歲的外婆摔倒,卻無法享受復康巴士服務,「繳稅繳了一輩子,需要福利時用不到,這很荒謬吧?」許佐夫放下紀錄片編導工作,創立「多扶接送」為老人、身障者提供接送服務,並拓展「多扶旅遊」,帶著輪椅族遨遊。

棉樂悅事 七年級女生創辦

強烈的使命感,是許多青年創業家投入社企的初衷。

所以,七年級女生林念慈遠赴喜馬拉雅山下,創辦「棉樂悅事」工坊,邀請尼泊爾婦女縫出一片片彩色繽紛的環保布衛生棉,為的是友善地球,創造女性的工作機會。

以立國際 讓人付費做苦工

創立「以立國際」的陳聖凱,創業時還不到卅歲。以立是讓人「付費到海外做苦工」的社會企業。

陳一強觀察,台灣上一個世代,三、四年級創業,追求的是「成功」;但現在七、八年級者創業,追求的是「理想」與「意義」,其中包含更多的利他動機。「看見社會的需要」和「以行動改變」,這是這一代青年投入社企的內在因素。

即使失敗賺到經驗無憾

由大環境看,「畢業即失業」,社會提供給年輕人的,是廿二K的工作條件;許多年輕人背著學貸,做著爆肝、低薪的工作,看不到前景。

這也讓青年勇於創業,因為nothing to lose,再壞也不過是如此,何不勇敢投入社企、追尋意義?「設下停損點,即使失敗了,你也賺到經驗與『不遺憾』。」張佑輔說。

主計總處截至二月的最新統計,四十七萬人的失業人口中,廿到卅歲的青年高達廿萬餘人。新興的社會企業,的確可以是年輕人的一個選項。

創辦「窮人銀行」的社企先驅尤努斯日前訪台時說:「這個世代跟以前不再一樣了,經濟不再成長,全球年輕人都面臨高失業率、低雇用率的問題。」

令人欣喜的是,「年輕的一代跟過去相比,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一代,有能力去create jobs(創造工作),而不是 job seeker(尋找工作)。年輕人,你可以創造自己的路,定義你的成功,你是創造者。」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