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社會 隱私網戰 透明人生
一點就洩密 你我都是「網路透明人」
  • 標準

一點就洩密 你我都是「網路透明人」

2019-04-15 聯合報/記者彭慧明、梁玉芳/專題報導

「請問要加入會員嗎?掃這個QR Code,到線上加入我們的APP成為會員,可以享有會員福利,可以積點換現金。」

加入會員 「規定每項都要填」

這是現今消費者最常聽到的銷售台詞。不論賣的是什麼,用會員制的蠅頭小利「圈粉」。在「積點折現金」、「生日禮」利誘下,消費者必須交出的都是重要個資。

記者走訪一家日系連鎖書店,即使買橡皮擦也問要不要加入會員,表格包括:姓名、性別、身分證字號、自宅地址、手機號碼、出生年月日,全盤托出。可不填身分證字號或手機?「不行耶,公司規定,每項都要填。」櫃台上民眾填好的表格已蒐集厚厚一疊。

根據GPS 就能上門找到你

丹麥大學曾進行社會實驗,要路人下載一款免費的手電筒APP,好幫忙測試。手電筒APP會取用使用者的照片、攝影機、麥克風以及GPS定位。就如同遠在台灣的我們,丹麥使用者根本不去注意APP的取用權限。

直到數天後,實驗者根據GPS定位就能找到使用者的家,敲門那刻,社會實驗證明「送出個人隱私的,就是你自己」。研究人員解釋,透過這個手電筒APP,可瀏覽用戶和朋友所有對話。使用者的反應包括:「我不認識你,你卻入侵我的世界,這很恐怖。」「我非常生氣──氣我自己竟然這麼容易就同意!」

這正是大部分台灣民眾的生活日常。吃飯要打卡,拍照就要tag別人,把個人及他人的行蹤與資訊,自動送給科技巨頭,科技再把你的資料當成商品賣給第三方。

我們的個資 「就是他們的礦」

「我們的個人資訊就是他們的礦,Data Mining。」中研院法律研究所助研究員陳舜伶說。她不想被企業掌握她的「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店家問我要不要加入LINE,我就說沒有」;如果店家要給實體折價券或積點卡,她會支持。

「至少他給我一個選項,不要逼我;如果逼我,我就去衡量,看值不值得。」

經記者訪查,商家點數兌換的「行情價」是,兩百點才折抵一元現金;消費時一元算一個積點。換句話說,要拿點數抵一百元現金,你必須已經消費兩萬元,前提是順便奉送個資成為會員。

免費的最貴 代價是數位資料

免費的,最貴;許多免費服務,消費者送上的數位資料,就是代價,只是民眾看不到,甚至不在意。「隱私被傷害了,也不像被打,當下會痛。」台灣人權促進會專案經理何明諠說。

比如追劇,免費影音網站讓人趨之若鶩,網站被抄幾次都能捲土重來,就是因為觀看流量大,帶來的廣告商機驚人。串流影音業者承認,影音網站可能會在你的觀看設備,如手機、平板、電腦中,埋入追蹤網路行為的Cookie(造訪的網站或應用程式放置你裝置中的小型文字檔),即使你換到別的網站,廣告也是如影隨形。有些網站更可能帶有病毒,專門盜取個資──所以,免費的最貴,你我都是「網路透明人」。

政大教授劉宏恩說,他原本對加入會員、下載APP沒有警覺性,當他發現有些APP要求的授權太離譜,「免費字典的APP竟然要你的GPS、麥克風」。陳舜伶曾想下載天氣APP,卻發現要求提供個資,「這和天氣預報有什麼關係?」拒用。

完全不在意?你不懂個資價值

「我又不是什麼咖,企業拿到個資,也不會怎麼樣。」台灣駭客協會常務理事翁浩正說,他最常聽到這樣的說詞,「大家隨意提供個資換取免費服務,完全不在意」。他說:「會覺得自己不是個咖,是不懂這些隱私與權限可做多少事。」

台權會專案經理何明諠說,商家能夠提供個性化服務確實很貼心,但我們很難監督業者對消費者的個資如何運用,業者必須做到三個重點:任何對個資運用,必須讓民眾事前知情、事前同意、事後有權退出。

看更多報導:你的數位隱私保障了嗎?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