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人權 小心歧視 憂鬱歧視
小鬱亂入擋不住!作畫、科普讓牠原形畢露
  • 標準

小鬱亂入擋不住!作畫、科普讓牠原形畢露

2022-02-14 社企流/黃維萱

點開「小鬱亂入」的網頁,映入眼簾的是隻帶著狡猾眼神的黑色小怪獸,在一身藍色的人偶身邊竄動。牠,名叫「小鬱」,是設計師大白與妤恒創造的憂鬱症化身。

一篇篇圖文分享中,「小鬱亂入」帶來豐富的憂鬱症相關資訊——憂鬱與憂鬱症有什麼不一樣?身邊的家人、朋友被小鬱亂入,我該怎麼辦?生病的我,有痊癒的一天嗎?有這些疑惑的你,在小鬱亂入的網站中都能找到答案。

健康不僅僅是生理層面,還有心理層面,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3.4 期許人類在降低傳染病之餘,也重視心靈層面的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憂鬱症是 2020 年造成人類失能疾病的主因;在台灣,根據衛福部統計,2019 年台灣因情緒障礙就醫的人數達到 209 萬,約佔台灣人口 1/10。

「我們想把我們的故事分享出來,讓更多人知道他們不是孤單面對。」妤恒表示。自台灣科技大學唸書時期便結識的大白與妤恒, 在 2015 年一起合作畢業製作專案「小鬱亂入」,傳遞憂鬱症知識。

畢業後,兩人接著出版書籍和漫畫集,用幽默親民的方式,讓大眾更瞭解這帶有負面既定印象,卻存在在我們生活周圍需要被正視的議題,期望讓更多人理解小鬱(憂鬱症)、阿焦(焦慮症)和阿躁(躁鬱症)。

15949674.jpg

為看懂親人的情緒困擾,將小鬱做為創作主角

大白與妤恒最早在選擇畢業製作主題時,注意到社會上時有藝人輕生以及隨機殺人的新聞,加上妤恒的母親也有心理疾病困擾,讓妤恒有一些第一手的觀察:「我的家庭相當傳統,秉持『家醜不外揚』,因此從小只知道母親生病,認為母親是憂鬱症;為了尋求幫助,我會上網查詢憂鬱症資料。」此外,當時懶人包的資訊傳播形式也相當火紅,大白與妤恒便決定以憂鬱症作為主題,將相關知識用圖文呈現,讓大眾更認識憂鬱症。

「其實整個小鬱亂入是用嚴謹的理念打造的品牌,」妤恒說明,「我們認為核心問題是『大家不願意談論這個議題』,我們要把它變得可愛,因為大家會分享可愛的東西。」

因此兩人塑造了擬人化憂鬱症角色「小鬱」穿梭在圖文中,也創造了「小鬱亂入」這個語彙,讓憂鬱症變得平常:「換了一個說法,患者更願意開口,他們不再說自己是『憂鬱症患者』,會說自己『小鬱亂入』。」議題變得軟性好消化,大眾也更願意去理解與分享。

在網站上,兩人還引用 PHQ9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一個版權公開的專業心理量測表)設計了互動式的線上憂鬱症量表,讓使用者測試自己是屬於「憂鬱情緒」抑或是有「憂鬱症」的前兆,再推薦閱讀合適的文章。「我們最先首要釐清的是憂鬱情緒與憂鬱症的不同。」憂鬱情緒較輕微,而憂鬱症則是一種病症,需要的調適方式不同;而憂鬱症是一種病症,需要幫助與治療。

雖然最後的呈現上以圖文為主,不過妤恒透露,兩人其實花最多心力在前期收集資料及撰寫文章:「很多人以為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畫圖,但有 6 個月時間我們都在做這種文本的企劃。」研讀資料後,兩人撰寫了 30 篇的文章,接著提供給醫生和心理輔導師審閱,最後製作圖文,才有現今網站上豐富的內容。

在經費的籌劃上,當時「圖文不符」團隊發起了「不只是畢製計畫」,期望透過經費及技術上的協助,支持畢製主題與社會設計相關的專案,鼓勵學生回饋社會。小鬱亂入前往提案,也順利獲得支持。甚至,在整個專案結束時,圖文不符團隊讓小鬱亂入的網站免費架在圖文不符的伺服器上,讓小鬱亂入的網站能夠持續傳遞憂鬱症知識,讓大白和妤恒感激不已。

在展出當天也有粉絲給予真摯的回饋。有一位粉絲來自香港,在出差時特地前往展場跟他們道謝;還有一位病重的粉絲,來到展覽現場遞上了一張紙條,謝謝兩人的付出。種種回饋,都讓她們感到相當地欣慰。而這項畢業製作更獲得了德國紅點設計獎的肯定,讓身為設計師的兩人感到相當光榮。

15949678.jpg

筆下的小鬱,現身在自己的生命裡

畢業後,兩人短暫地分道揚鑣——大白前往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唸書,而也期望能出國深造的妤恒,由於第一年尚未申請成功,在台灣繼續申請並且同時工作。這段期間,圓神出版社找上兩人協議出書,於是兩人便遠端合作,一同將網站的資訊整理出版。然而,這段時間,因為身心的壓力過大,妤恒自身也被小鬱亂入了。

「當時的我有點 burn out(崩潰),我的室友也覺得我有點怪怪的。」妤恒便打開了先前設計的量表做測驗,發現自己憂鬱指數高達 20 分,是需要幫助的。她積極照著自己過去整理的資訊,一步一步處理自身的憂鬱情緒,像是先將打工暫停休息,去看醫生並善用學校的諮商資源,讓自己出門運動和曬曬太陽,在 3、4 個月後便恢復許多。「我自己是真的被這個專案幫助到!」

另外,在經營粉絲專頁的過程中,小鬱亂入也時常收到許多的私訊,其中不乏被小鬱亂入,正在情緒當下的粉絲來求助。起初,妤恒盡責地回覆每則私訊,自己卻漸漸地不堪負荷。有一回,一位粉絲私訊有輕生念頭,妤恒回覆訊息後,對方卻未回覆,讓她擔心不已。在與心理諮商師諮商後,妤恒建立起較為健康的心態:「小鬱亂入的責任不是去拯救別人,我們能做的是轉介。我要把自己照顧好,才有辦法讓更多人看到憂鬱症知識。」

另外她也發現,許多在情緒當下的患者,需要的只是一個宣洩出口。因此現在的她,對於個人性的情緒宣洩私訊,便會提供專業轉介資訊,「再次回歸,我們能做的就是傳遞知識。」

15949676.jpg

支持每個在小鬱身旁的陪伴者

在經營小鬱亂入 5、6 年下來,妤恒認為社會大眾已憂鬱症的認識已有改善許多:「以前這個議題只有我們專注在談,但如今有更多團隊在推廣。」例如點點心理學鄧善庭|發瘋心理師,都是擅長以圖文傳遞心理健康知識的社群媒介。妤恒也特別指出,Youtuber 阿滴公開分享自己的經驗後,有許多朋友主動與她們討論憂鬱症議題。

「我認為現在真正難的課題是陪伴者。」在第一線近距離陪伴患者的親人朋友,身心都處在巨大壓力之下,若是自己也不堪負荷,陪伴者便會是下一個生病的人。

「作為患者身邊的親人,我們怎麼處理這個問題?我們知道怎麼應對患者生病低潮時的對話嗎?若是陪伴者需要休息的時候,我們願意支持他嗎?」恰巧,近期一個有志針對憂鬱症患者陪伴者給予支持的團隊「跨越憂鬱」與小鬱亂入聯繫,商談一起合作的可能,是未來小鬱亂入給予陪伴者支持的機會。

妤恒與母親兩人,在妤恒經營小鬱亂入專案後,也在心理健康議題上也有更深的體悟,彼此一起陪伴,學習與之共處。妤恒分享:「我在為了畢製訪談時才知道母親是躁鬱症,不是憂鬱症。」而妤恒認為躁鬱症有時候很難掌控,但是仍然是可以控制的。「我媽媽很認真地在面對這些心情起伏。她說,那是一種『覺知』,然後我身為旁邊的親人,也感受很深。」

目前大白與妤恒兩人是分隔兩地遠端合作經營小鬱亂入——大白完成紐約的學業後回台灣就業,目前為自由接案;妤恒則順利申請上法國的哥布林視覺學校(Gobelins)就讀動態設計,畢業後在德國就職。小鬱亂入目前依舊是延續畢製時非營利的營運模式,團隊成員依靠自身正職做主要收入來源。

15949675.jpg

2021 年底,小鬱亂入啟動了第二個出版計畫《小鬱亂入然後咧 ? 阿焦也來參一腳!》,而這次內容則是大白將自身被小鬱亂入經驗畫成漫畫出版。原來不僅僅妤恒,大白在回國工作時,也被小鬱亂入,從傳遞知識的人,多了一個也是親身經驗者的身份。第二回的出版計畫,兩人透過嘖嘖進行募資,現已順利募資成功,正如火如荼寄送漫畫中。

現今,小鬱亂入的臉書粉絲團在前 6 年無購買廣告的情形之下,累積超過 4 萬名粉絲;網站也持續有穩定流量導入,且大多為透過主動搜尋「憂鬱」或「憂鬱症」而造訪網站,不斷地為有需要人提供有力的支持。

過去,心理疾病是隱晦的議題,近年逐漸受到重視。小鬱亂入的兩位創辦人大白與妤恒,透過自身的創作熱情與專業,讓社會大眾認識憂鬱症,也帶給患者陪伴與理解。經營的過程中也整理自己的經歷,梳理與家人的關係,自身對於心理健康又有不同的體悟。未來也將持續耕耘,攜手不同團隊合作,傳遞心理健康的知識,為幽暗的角落點亮一盞燈。

本文轉載自社企流網站,更多社會創新創業資訊請上社企流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