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勢力正在成形,不論我們是否看見,或理解。
主計處資料顯示,二○○○年起,單人家庭就已取代三代同堂家庭,成台灣第二大家庭類型。單身人口(含喪偶及離婚),在二○一○年約七百六十萬人,占成年人口的四成二。
「單身進行式」似正全球化。英國「經濟學人」報導,無論是開發中或已開發國家,未婚獨居者越來越多,富裕西方國家尤為明顯。到二○二○年,全球適婚人口會增加四千八百萬名單身男女,未婚人數增逾二成。
但是,「單身歧視」並不隨著單身人數漸多而稍減;在以「人生以結婚為正常」的眼光中,「單身是異類」的觀點仍在生活中如影隨形,在過年節慶或親友婚宴時為害尤烈。不只長輩催婚,社會慣常的問候語「怎麼還不結婚?」也是集體逼婚招式之一。
民代建議 沒結婚考績打丙
去年一月,立委翁金珠質詢單身的青輔會主委王昱婷,說她是「青年的不良示範」。今年五月,高雄市議員李喬如在議會建議,公務員不婚不生,「考績打丙等」,引起軒然大波。
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前年一席「單身比較容易得精神病」說,引發部落客米果為文「不結婚是神經病,你現在才知道!」大談單身者明明過得開心,卻得飽受外界質疑,數十萬網友狂讚轉發。米果感嘆,阿嬤鄰居看到她總嘆息:「長得不錯,怎麼不結婚?」米果說:「那口氣真像:『好手好腳,怎麼得這種病!』」
米果形容:單身者為了讓結婚或離婚者「有身為一軍二軍或打獨立聯盟的快樂」,「即使很正常也要裝成不正常,有實力也要裝成很肉腳」,「這樣不是神經病還是什麼」!
外婆擔心 不嫁只能出家了
單身歧視現象當然不只在台灣。大陸女作家毛尖寫著:「當了幾年大齡文藝女青年,在我終於成功地把自己嫁掉後,我父母都鬆了口氣,而外婆握著我的手,眼淚都要掉下來。我知道,她覺得我交了狗屎運,三十歲女的,在她的老家,只能出家了。」
在英國,全英六分之一的人獨居,其中有一半說他們在社交生活因為單身有不好經驗。四分之一說曾在公開場合被問及尷尬問題;另外四分之一說被已婚者排斥。有這些負面經驗的,又以女性更嚴重。
福利政策 總是照顧有偶者
另外,不分單身或已婚,有六成人士認為單身者受財務懲罰。
「台灣福利制度仍以結婚者與家庭為主,未考慮單身者處境。」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台大法律系副教授陳昭如指出,許多政策都假定「常態」人口是婚姻家庭,忽略單身人口其實居主流的事實,而單身女性又較男性吃虧。
例如二○○九年起推動的青年購屋方案,以兩年兩百萬零利率的優惠房貸,以及每月最高三千六百元的租屋補貼,讓每個家庭每年最多可省下四萬多元。但這個方案根本獨厚新婚夫妻;至於單身者,對不起,沒份兒。
哪有歧視 不婚不生太自私
但台灣社會普遍對「單身歧視」仍未具敏感度。即使單身者已覺得不快,大部分人卻都覺得「哪有單身歧視?想太多了吧?」
政治大學法律系教授劉宏恩跟學生穿了印著「反單身歧視」T恤去爬山,一路上引來許多探問與辯論。「哪有單身歧視?是你們不結婚的人太自私,不要養小孩,老了卻要別人養你們。」還強調:「我不是歧視單身喔。」
劉宏恩說,許多人單身並非刻意選擇,哪來「自私」?單身者一樣繳稅、繳健保費,老來依法享有國民的各種退休福利,「靠別人的小孩養」是謬誤;再者,現在許多老爸老媽都是靠「單身的中年兒女」照顧。
一笑置之 單身族群當自強
看待社會丟出的「剩女」、「單身公害」汙名,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說,單身者必須「賦權自己,學著從他人眼光中自由。」紀惠容建議,除了學習理財、安排生活,還要建立交誼圈,面對外界壓力才能更有信心,「社會確有歧視,但要學習面對,一笑置之,進而不為所動」。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